|

首页 > 走进永清 > 旅游景点

永清四大名井:莲花井、锁龙井、坑中井、至阳井

发表日期:2022-12-26

 

十八家庄头十八眼井

 

择水而居,是人类自诞生之初就形成的习惯,放眼世界,几乎每一座大城市都是依水而建,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永清,是一个移民现象很普遍的县,这里的村庄,大部分都是明初移民形成。到了清代,又因为永定河在县内的频繁改道,许多村庄不得不搬迁,有的村庄甚至搬迁过数次。在搬迁过程中,一个村庄常常衍变成多个村庄。迁徙立村时,永清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井。

永清县樊庄村先民,是明永乐年间自山西迁来,迁民以樊姓为首,还有宋、苗、刘、陈、朱等姓氏,共计18姓。这18姓人家在樊庄定居,每家各打下一眼水井。直到今天,樊庄村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八家庄头,十八眼井。”

家家都有一眼井的现象在永清很少见,绝大多数的村庄都是全村共打共用一眼或数眼水井。因为合用水井,永清一带还衍生出一个新年习俗。每年正月初一,天性勤劳的永清人为自己放假一天,这一天只享受,不劳动,妇女不动针钱,男子不打水扫院。到了正月初二,水缸见半,要打水了,于是合村男子争打第一桶水。据说,水是财,谁争到了第一桶水,谁就能率先获得财富。当然,这种争抢只是为了营造欢乐的气氛,鼓励年轻人以勤为荣。

永清一些村庄,也曾有过这样的传说。说村中某个天生奇力的浑小子,不愿意早起,却又想打头挑水,怕别人先打水把井水搅浑了。就把两只大碌碡并排盖在井口,别人都移动不开,只有等他起床打完水之后,其他人才能打水。当然,这只是传说,并没有人亲眼见过。为了让水井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的人资源共享,永清当地有这样的居住禁忌,即水井不能建在院中,原来挖过井的地方,即使水井废弃,也不宜建房。

 

四圣口村莲花井

 

在永清,与井有关的故事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四圣口村的莲花井。

这眼井的主人是四圣口村的马家。相传,马家非常富有,家有千顷牌(即家中有土地千顷以上),麦熟时轧场都要“轧响场”。所谓轧响场,就是将麦场下挖空,排满水缸,缸上面铺木板,每口缸上悬一挂铜铃。木板上再夯实泥土,制作成麦场。轧麦子时,碌碡一过,地下铃铛回响,要的就是这个气派。相传,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皇帝到四圣口巡视永定河,就住在了马家。马家为了接驾,里外装饰一新,连家中的水井,也重新镶上了整块汉白玉石雕成的莲花井盘,盖了亭子,建了影壁。乾隆帝驾临时,喝了马家献上的茶,直夸水好,并御赐这眼井名为“莲花台”,当地人也称之为“莲花井”。

直到压水井出现之前,四圣口及附近村民世代饮用此井之水。其水甘甜清冽,用来做豆腐,不仅鲜嫩,产量也高。村民认为,这井还是一眼义井,村中的小鸡掉入井中,小鸡能浮在水面上。曾有人寻短见投井,也浮在水面上不能下沉,后被发现救起。

至今,此井仍在,被四圣口村民保护了起来。

 

义井村中锁龙井
 

永清县义井村更是以井为名。

据《永清县地名志》记载,该村建于唐代,原名“异井”。据传,村内有一口奇异的井,井中有一条长长的铁链锁住一条蛟龙,故称“异井”。后人改为“义井”并做为村名。

据郭润田整理的义井村村志中记载,这口传说中的锁龙井位于义井村东,原观音庙的东侧,井与庙相隔约百米。

相传当年村民在此打井,所出井水水质绵甜,村民准备再深挖些,以防天旱水枯。挖着挖着竟挖出了泉眼,泉中冒出黑水,水凉刺骨,寒气逼人。泉洞之中,似有人语,但听不清说的什么。这时,村民觉得脚下好像踩到了坚硬的东西,用铁器挑出,发现竟是极粗极重的铁链。井中黑水越涌越多,寒气更重。村民们合力把铁链向上拉,铁链围着观音庙转了一圈,又顺着大街向西拉,一直拉到村西的老爷庙,又围着老爷庙转了一圈,长度已近2000米,铁链仍然取之不绝,并沾有血迹。黑水不断在井中上涨,几乎快要涨到井口。村民们非常害怕,就把铁链又填回井中,黑水才随之消落。

原来,当年东海有独角蛟龙经常上岸骚扰百姓,多次引来洪水与海水汇合,淹没永清一带的村庄田地。当地土地神上告天庭,东海龙王奉旨将蛟龙擒住,就地挖出海眼,以一条铁链将蛟龙锁住,镇埋海眼中,此井正在海眼所在。

一千多年间,这眼井一直是义井村村民的饮水井,虽然黑水褪回,但井水仍然奇凉,即使炎炎夏日,井边也凉意十足,蚊虫都不能靠近,村民们常到这里来乘凉消夏。
 

龙凤庄边坑中井

要说永清县哪个村子的豆腐好吃,恐怕很多人都会想到永清县城南的龙凤庄。旧时永清县城的机关食堂、大小饭店,几乎都用龙凤庄的豆腐。

早在清末民初,龙凤庄就家家户户做豆腐,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冬季蔬菜不断丰富,豆腐需求量越来越少,龙凤庄的豆腐产业才不断缩减。现在,村中仍有几户人家还在生产豆腐,而且不再零售,主要直供永清县城的各大餐饮企业。

当年,提起龙凤庄的豆腐好吃,人们常常玩笑说,“龙凤庄豆腐是村东大坑里的水做的。”人们所说的大坑,就是村东的大苇坑。但所用之水绝非取自大坑,而是大坑中的两眼井。

这座面积近二十亩的大坑常年积着满满一坑水,坑中有一座小土岛,土岛与岸之间有一座小桥相连。岛上有两眼井,相距不过十米,井中的水面与坑中的水面相平。村民做豆腐常取这两眼井中之水。虽然两眼井相隔只有十米,但水质也有差别,做出的豆腐各有特色,制作豆浆时因用水量大,差别就体现得更加明显。用西边一眼井井水做的豆浆汤汁微绿,用东边一眼井井水作的则汤色洁白,连村民也觉得神奇。龙凤庄的水清冽而甜。作出豆腐来,干净洁白,还天然带有一股淡淡的甜味,常吃的行家,扒下一小块白豆腐来,一尝就能分辨出来是否为龙凤庄制作。龙凤庄的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水越浅,做出的豆腐越好吃。


 

姜志营村至阳井
 

据姜志营村的老人们讲,姜志营村旧时民风彪悍,村民生性好斗,代代都出武功高强之人。

村中樊姓先祖樊刚、樊庆兄弟就是清代能征惯战的武将,后随乾隆皇帝南征缅甸,战死南疆,埋骨沙场,仅有一条辫子和一双战靴被辗转运回,其后人在姜志营村建起衣冠冢,缅怀英烈。

姜志营虽为小村,但从不畏惧强大,与周边大村相争,总能取胜,久而久之,周边村民对姜志营村民都敬而远之,生怕招惹麻烦。清代中晚期,韩村集市繁华一时,花生市是其中一个重要市场。姜志营村地处永定河堤外的沙滩地上,只长花生,不收粮食,村民便靠武力将花生市硬从交通便利的韩村镇迁到了位置偏僻的姜志营来。

姜志营村民还在村口立下石碑,要求从此路过的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一直要走到永定河堤下,才能上轿上马。村中当时有一力大无穷的壮汉,人称“五大巴掌”,常在此把守,监视官员们执行这一命令的情况。后来,一位千总从此经过,因不知此事,被“五大马掌”拦下,双方发生口角,“五大巴掌”一掌拍死千总所骑之马,又将千总打伤。千总气愤难当,将此事告到朝廷。皇帝大怒,要将姜营村铲平。后来,村民有与皇帝乳母有亲戚者,通过此途径求情,才免除了一场灭村之祸。

这场侥幸躲过的大祸,让姜志营村的长辈们开始反思,认识到逞强好斗并非好事,但村中后生天性如此,实在难改,非常担忧,怕再次惹来大麻烦。后来,有一位风水先生点拨,说好斗的祸根在村东关帝庙前的一眼井中。这眼井的井水虽然甘甜,但颜色浅黄,因此许多村民并不介意其为黄汤,仍然饮用。风水先生说,此井中为至阳之水,饮用此水的青壮年男子,便会暴躁好斗,爱惹事生非。如将村中的刀枪兵器都投入井中,将井填死,此戾气即可除。村民依言,将武器投入井中,将井填死,果然,村中的年轻人都温顺了很多,再也没有惹事生非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