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走进永清 > 旅游景点

永清第七里两株古槐相守两百年

发表日期:2022-04-12

全域旅游  乡村巡礼

 

 

 
 
 
 

 

第七里村的来历

 

 
 
 

 

永清县别古庄镇第七里村,据《永清县地名志》记载:“该村建于明永乐年间。从山东迁来崔、刘两姓。此地为永定河护堤河工第七段,故取名第七里。”

据村民介绍,该村建于1403年,明朝永乐移民期间,从山东省即墨县崔田二庄村迁来崔、刘两姓,最早来此定居。到清代,此地为永定河护堤河工七号铺工段,故以此命名为“第七村”,解放后更名为第七里村。附近与之相类似的村名还有老第六村等,六号铺原名为第六村,后不断有村庄从第六村迁出,解放后更名为老第六村。

 

 

 
 
 
 

 

第七里村十八罗汉庙

 

 
 
 

 

第七里村中原有菩萨庙、老爷庙、土地庙和十八罗汉庙等,今皆无存,只有方位可辨。

其中十八罗汉庙位于第七里村村委会西侧100米处,该村西北角。解放前,村民又称该庙为“大寺”,正殿为“明三暗九”,土木建筑,东西两侧各有3间配殿。因大殿中供奉着18尊木胎泥塑罗汉像,被村民称为“十八罗汉庙”。

据村民回忆,罗汉的塑像约1.3米高,手臂连接处的木胎上有铁钩相连,罗汉像的手臂能够灵活转动。1947年,村民拆毁十八罗汉庙,并在原址上修建了五间大平房,成为第七里小学。如今小学也已经迁走。

 
 
 

 

 

 

 
 
 
 

 

相偎相依两古槐

 

 
 
 

 

据村民介绍,该村张姓先祖曾在村中庙宇前各种下两棵国槐,以此祈福,希望村庄兴旺富足,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原菩萨庙、老爷庙的国槐均毁于解放前,现唯有十八罗汉庙的两株国槐存活至今,且依然枝繁叶茂,如同两位老者,相依相偎了两百多年的时光。